"结构性牛市“你该如何应对?
所属分类:市场活动 阅读次数:33 发布时间:2025-08-29
沪指逼近3900点,创十年新高;日均交易额超1.6万亿元,居民存款减少1.1万亿,非银存款增加2.14万亿。这一系列数字背后,是一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牛市——**结构性牛市**。
就在最近,A股市场像一列加速的列车,上证指数一路高歌猛进冲破3600点,最高甚至触及3900点。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股市,不少投资者账户飘红,赚钱效应日益凸显。
但与以往不同的是,这次牛市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:一方面是人工智能、芯片半导体等科技板块涨幅亮眼,另一方面却是不少传统板块原地踏步甚至下跌。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局面,让很多老股民感到困惑不已。
本轮牛市最大的特征就是**结构性分化**。资金呈现出极强的“抱团”特征,集中涌向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芯片半导体等科技成长板块。
这种分化并非短期现象,而是资金对产业趋势的集中投票。截至2025年8月,人工智能产业链营收增长35%,半导体、新能源企业的净利润增速超50%,而传统制造业增速不足10%。
市场参与主体也发生了根本变化。北向资金、公募基金、险资等机构投资者话语权显著提升,投资逻辑更锚定价值与基本面。2025年7月,新备案私募基金规模达1074.27亿元,创下近4年新高。

在这场牛市中,一个有趣的现象是:老股民和新股民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。
老股民依靠谨慎在熊市中摸爬滚打,熊市思维要重一些。他们已经有点犹豫,有点怕高,都想着落袋为安。
而新股民因为没有经历过熊市,敢拼敢闯,牛市思维占比更高。现在都是往里面冲的,非常乐观,想着赚更多的钱。
从2013年就开始炒股、经历过2014-2015年大牛市的老股民表示:“我过去的熊市思维适用的一系列方法,可能已经不太适用于当前的牛市阶段”
这种规模的存款搬家,确实能够支撑起整个7月的市场上涨,千亿级别的超大单抛压被快速消化也不足为奇。
新的财政贴息政策某种意义上又给场外资金进场添了一把火。2025年8月12日发布的《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》提出,对居民个人消费贷款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。
大部分消费贷最终的去向都是投资,以前是房子,现在有可能是股票。在当前利率位置,用财政贴息的方式进一步促进贷款端利率下降,会进一步带动风险资产价格上升。
回顾A股历史,1999-2001年的牛市,涨的是“5·19”行情里的科技股;2007年的牛市,核心是股权分置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;2015年的杠杆牛则是一场“资金游戏”。
而2025年的牛市,从一开始就带着“分化”的基因:半导体、新能源龙头股年内涨幅超50%,但传统制造业、地产链个股仍在低位徘徊。
政策的着力点也不同。2015年牛市时,政策工具箱里最常用的还是“国家队入场”“降准降息”;到了2025年,政策的重心转向了“制度性改革”。
面对这场“非典型”牛市,固守传统思维无异于刻舟求剑。唯有调整策略、聚焦核心,方能把握机遇。
**淡化择时,拥抱主线确定性**。慢牛格局下,试图通过频繁择时“逃顶抄底”的难度极大。建议将精力聚焦于科技成长主线(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芯片半导体等)的龙头标的。
**紧跟机构逻辑**。机构主导的市场中,“基本面”是绕不开的核心。选择标的时,应优先关注技术壁垒高、行业地位稳固、盈利预期明确的科技龙头。
**平衡配置,对冲波动风险**。虽然科技主线是行情核心,但单一赛道的波动可能加剧组合风险。可适度配置估值处于低位的大盘蓝筹或高股息等防御性资产。
**立足长期,穿越短期调整**。慢牛行情中的调整是常态,而非终点。只要科技行业的长期逻辑未被颠覆,短期回调反而可能是布局优质标的的窗口。
截至2025年8月,A股开户数连续三个月超百万,但其中超过**40%** 是通过基金、ETF入场的“间接投资者”。
居民储蓄率虽高,但钱没像2015年那样涌向场外配资,而是通过公募基金、保险理财进入股市。散户不再迷信“听消息炒股”,而是盯着企业的研发投入、专利数量、海外市场份额。
这些变化表明,这轮牛市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稳健、更加持久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永远存在。真正的赢家,从来不是追着浪潮跑的人,而是看清浪潮方向的人。

排版:张瑜波
图文:张瑜波
上一篇: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