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转让(许可)

技术转移:破解最后一公里

所属分类:技术转让(许可) 阅读次数:12 发布时间:2025-08-20

科技成果“纸变钱”

中科院报告揭示

机遇与挑战


我们该如何破解最后一公里?


摘要:一边是实验室里的前沿论文,一边是市场上渴求的核心技术。这看似咫尺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何常常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?最新权威报告出炉,为我们揭示了答案与路径。


近日,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与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联合发布了《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3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对全国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全面“体检”。

《报告》显示,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,2022年高校院所转化合同总金额约1500亿元,创下历史新高,同比增长约20.5%。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,它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的“富矿”正在被加速挖掘。


然而,数字背后,老问题依然存在:大量科技成果依然“沉睡”在实验室,能成功走向市场、形成生产力的仍是少数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梗阻,究竟卡在哪里?我们又该如何疏通?



01

新闻深一度:《报告》揭示的三大亮点与痛点

01
亮点


“钱景”广阔:合同金额攀升,以转让、许可、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增幅显著,说明高价值成果的转化在加速。


“小巨人”发力:科技成果流向中小企业的情况日益增多,一大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成为承接成果转化的生力军,展现了市场活力。


政策见效:近年来出台的《科技成果转化法》、赋权改革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科研人员获得的转化奖励份额稳步提升,激发了内在动力。


02
痛点:

“死亡之谷”仍在:实验室技术(TRL3-4)与可产业化技术(TRL7-9)之间存在着巨大的“死亡之谷”。高校的成果往往偏理论、缺工程化、缺样机,企业不敢接、不愿投。


复合型人才奇缺:既懂技术、又懂市场、法律和管理的技术转移专员(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r, TTO) 极度匮乏。一个优秀的TTO是“翻译官”、“评估师”和“红娘”的三合一。


中试环节薄弱:产品的中试、放大环节投入大、风险高,常常是“高校无力做、企业不敢投”,成为链条上最脆弱的一环。






02
案例说话:看他们如何成功“架桥”

华为 & 高校合作:华为长期与全球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,它不是简单购买专利,而是从前沿基础研究阶段就深度介入,共同定义问题,共担风险,共享成果。这种“伙伴式”研发,确保了成果一出实验室就带有市场基因。


“揭榜挂帅”制:一些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列出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和“悬赏金额”,向社会公开发榜。不论资质、不设门槛,谁能干就让谁干。深圳的“悬赏赛”、安徽的“揭榜”活动都成功促成了一批技术难题的解决,让市场需求直接牵引研发方向。


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模式:该院打造了“科研-转化-产业”的全链条创新体系,成立专业的产业化团队和基金,主动为科学家的成果进行概念验证、中试孵化,甚至直接创办企业,真正扮演了“职业经理人”的角色,极大提高了转化成功率。




03
破局之道:给科研机构、企业和政府的建议
01
对于科研人员|高校

转变思维:从“我能研究什么”转向“市场需要什么”。在立项之初,就思考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潜力。


拥抱专业人才: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转移团队,让他们早期介入项目,帮助评估专利布局、市场前景和商业模式。


02
对于政府|园区


建设高水平中试平台:政府应牵头或资助建立共享、开放的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,为初创项目提供低成本、高质量的试错环境。


创新金融支持:设立更多专注于早期硬科技的投资基金,推广“投早、投小、投硬科技”的理念,用资本的力量浇灌创新的幼苗。


完善评价体系:进一步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,真正赋予科技成果转化与学术论文同等的地位,让乐于转化的科学家“有名有利有发展”。


结语


技术转移,绝非简单的“一买了之,一卖了之”。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科学家、企业家、投资人和技术经纪人的协同共舞。


中科院的这份报告,既是一份成绩单,更是一份诊断书。它告诉我们,道路是曲折的,但前途是光明的。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没有一招鲜的妙药,唯有在体制机制上持续创新,在生态培育上久久为功,才能让更多的创新火花,点燃产业发展的熊熊烈火。






关注我们,获取更多前沿科技与产业创新洞察!



英铂投资




排版:张瑜波

图文:张瑜波

审核:张弛